撰稿人:惠馨宇;郭瑞瑞;陈乐 核稿人:袁芳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读”系列学术活动第十五期于2023年6月15日在太阳成集团tyc234cc古天乐312会议室举行。本期导读的是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惠馨宇、郭瑞瑞、陈乐三位同学,研读的篇目分别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陈乐同学从写作背景、文章结构和内容解读三个方面对《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进行导读。《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是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的一部分。毛泽东在这篇文章里回答了部分同志对于革命前途感到困惑、悲观或者渺茫的疑问,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思想。这篇文章是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前提与基础,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导读结束后,冯东飞导师就此次研读的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进行了点评,强调了分析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原因的重要性,补充了关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告诫同学们要对经典文章仔细研读,深度挖掘。

郭瑞瑞同学导读的是《井冈山的斗争》,文章出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井冈山的斗争》系毛泽东1928年11月25日,写给中央关于湘赣边界红色割据区域斗争情况的报告。全文分为“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和“割据地区的现势”两大部分。主要从文本第二部分内容出发阐述了五点内容。毛泽东领导了井冈山斗争,探索了中国革命的规律,他在井冈山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中,在分析中国国情、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在敌人四面包围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较为完整地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先结合,初步解决了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共产党怎样坚持革命,怎样壮大革命力量的问题,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导读结束后,冯东飞导师最后就此次研读的文章《井冈山的斗争》进行了点评,对文章呈现的五方面要点进行了详细指导,补充了两点关于思想建党的内容,告诉同学们毛泽东的著作应深度学习,有感情的阅读。

惠馨宇同学导读的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章原载于《新青年》第六卷,她从文章成文的时代背景,文本内容、李大钊的唯物史观、李大钊对剩余价值的理解、李大钊的阶级斗争观点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三个方面介绍了文献的主要内容。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发表的时候,正值中国社会处在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状态之中。在分享《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中认为这篇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前提、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和初步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方法论原则。
导读结束后,刘建华老师最后就此次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的点评。指出,研读文献要与本专业相联系、作为研究生应发挥自主性和创新性,激发问题意识,多与导师沟通,保证学业高质量完成。